扔塊石頭,捕捉水花高點,作為污水處理量,這是某些污水處理廠的“高招”。 (勾犇/圖) “不能細究含義” 這是一個光鮮的數字。 2012年5月7日,住建部刊發《中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十一五”末的2010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了82.31%,比2006年飆升26%。 圍繞這個數據不乏溢美之詞: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總投資3766億元,超額完成污水處理率達到70%的目標;為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全國縣市的日污水處理能力已達1.25億立方米。按此建設速度,我國將成為世界上城鎮污水處理能力zui大的國家。 然而,這也是一個疑竇叢生的數字。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中國城鎮供排水協會編制的《城鎮排水統計年鑒》2011版,全國至少有221家已建成投產的污水處理廠負荷率低于50%,有的甚至處于空置狀態。 另外,污水管網建設是業內詬病已久的短板。“十一五”規劃末期,全國新建成230座城市污水處理廠,相當于一天半就建成一座,但污水管網的建設目標卻未完成。缺口多大,南方周末記者致函住建部,未能得到答復。 2012年4月19日,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透露:“十二五”規劃的污水管網中,約1/3為補充已建污水處理設施的管網?!兑巹潯吠顿Y的近4300億元中,一半以上用于完善和新建管網。 管網配套建設不夠,這意味著什么?“污水流入河里了。”住建部的一位老工程師說,“我原來住在北京老城區,胡同里的污水直接進入雨水管道,就近排入水體。” 對于公眾而言,和高污水處理率不符的正是身邊受污染的河流。 “為什么*材料稱北京市的城市污水處理率已經接近90%?”環保組織達爾問工作人員邵文杰的話代表了一部分公眾的質疑。邵組織一批同樣疑慮的志愿者,用zui笨的辦法,沿著河流,尋找北京的排污口。他們發現,沿著清河分布了很多排污口,郊區的排污口則更多。 在南方城市東莞,市民肖功俊跑到環保局質問:“公眾交了污水處理費,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有沒有達標?”“為什么達標了,河還那么臭?” 在這些公眾感受之余,“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 “85%肯定會達到,而且會超過。但是讓老百姓滿意所感受到的水體水質狀況,不太可能。”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鄭興燦說,“提高處理率不是目的,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水環境變好的趨勢,但是這個數,不能細究含義。” “*數據是按照標準逐級統計上來的,一定存在不準確性。問題是,除了這個數,真正的污水處理率,誰都不知道,管網那么多,難以逐一檢測。”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說。 如果你不較真,污水處理率就是一個簡單的除法: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量÷城鎮生活污水產生量×100%。 不過,如果再仔細查閱資料,你就會發現污水處理率確實“不能細究含義”。 在《規劃》中,2010年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有另一個數字:77.5%,與《公報》中的82.31%大相徑庭。“考慮我國排水管道的雨污合流,專家計算時,刨去了雨水的幾個百分點。”住建部相關工作人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道。 如果你是“業內人士”,你對這個解釋就不會驚訝。在我國許多城市,雨水和污水管道沒有分開,雨水流入了污水處理廠,增加了污水處理量。若不扣除雨水量,雨水會“協助”提高處理率。 作為全國污水處理設施較為完善的上海,2011年污水處理率僅為84.1%,只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上海污水處理率計算沒有采用其它地區通用的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水量,而是采用旱季流量,扣除了雨水和地下水滲入量。”上海市水務局副總工程師阮仁良說。 雨污合流可能只是管網建設不到位,導致污水處理率“虛胖”的無奈之舉。在常年奔波于各地污水處理廠的某水務運營公司總王亞海(化名)看來,為了達到國家規定的“在一年內不低于設計能力的60%,三年內不低于設計能力的75%”的污水處理目標,在中小城市,污水處理率存在兩種問題類型:有廠少網型和工業污水替代型。 ——有廠少網型的污水處理廠是“吃不飽的曬太陽工程”,收集不到污水,有的污水處理廠只能處理雨水,甚至抽取河水來替代污水。 山西一家污水處理廠自2004年擴建以來一直未滿負荷運營。“負荷低不能怪我們,沒有管道接進來,就只有那么多來水。”該廠一名員工說,污水處理廠發現上游有一條河床高于污水處理廠的河流,就想辦法引入了河水。“這是一條季節河,居民和工廠污水每天排進去。” “有廠少網型多在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不會發生污染事件,只是溫水煮青蛙,生活污水慢慢污染河流。”王亞??偨Y道。 ——“工業污水替代型”則是將工業污水納入市政污水處理廠。“規則上是允許的,有的省份還如此鼓勵,這既滿足了企業節能減排,又提高了污水處理率,但出水水質難以達標。”王亞海說。 上述技巧段位較低,更具“科技含量”的方式是,雇傭技術公司更改水質、水量等運營參數。“不是專業人士根本查不出來。”黃文(化名)是一家自動化技術公司負責人,公司專門為污水處理廠提供信息化管理。黃考察過全國近百家污水處理廠,深諳造假手段。“有污水處理廠找上門來要求協助數據修改,有的造假方法太,我們都做不了。” 處理的污水量是重要指標,為了增大水量,zui簡單的方法是人為修改計量表的參數設置,但這套方法已被識破。“環保局加上封條或是上鎖,污水處理廠沒法修改。”黃文說,“新的造假方法更為隱蔽,例如,在計量槽底抹上水泥,抬高水位?;蚴遣捎冒倒?,將同一批水多次循環,反復計量。” 更的方法是利用計量儀表的測量原理。“例如,用超聲波測量水位時,超聲波探頭不和水面接觸,扔一個石頭,用探頭捕捉水面的高點,水位就增加了。”黃文說。 為政績瞞,為利益忙 “貓捉老鼠”的游戲令監管部門很頭疼。 在我國,建設部門監管污水處理廠的規劃和建設,環保部門監管污染物排放情況。除定期督查外,環保部門的遠程監控手段不斷升級。 “zui早是監測出水指標,后來要求運行過程和出水吻合,現在也同時監測進水情況。”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水質凈化管理中心運行調度科科長朱小軍總結道。2005年底,廣州市環保局在污水處理廠安裝了污染源在線控制系統,實時監測水量、水質等指標。如今,數據已從兩小時上傳一條變為五分鐘一條。系統也從單純上傳數據變為互動,一旦數據出現問題,污水處理廠管理人員的手機就會接到督查短信。 “不僅管理當下,還要追溯過去。污水處理廠內部的參數,如用電量等,也要保留一年以上。”水質凈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小明說。“數據之間關聯性很強,通過互相驗證,可以反映生產運行的實際情況。” 各地不時有督辦違規污水處理廠的新聞見諸報端。2010年,河南省掛牌督辦了兩家污水處理廠,原因正是污水處理廠自動在線監控儀器未運行。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zui令黃文驚訝的是,臨近“十一五”核查時,一個縣級市的污水處理廠居然耗資十萬元,讓軟件公司修改了數據庫中的大量歷史數據。 為何污水處理廠要斥巨資造假?黃文認為,地方監管部門難辭其咎。 “有的市縣級環保局要求污水處理廠、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第三方運營單位一起進行數據造假。提高進水COD(化學需氧量)濃度,以增加削減量。”黃文說。“十一五”期間,各地需完成COD減排10%的任務,由此可增大減排量。 “環保局和我們是監管和被監管的關系,但對上是一家人。上面來檢查,就提前打招呼。”山西的那位污水處理廠員工說。 污水處理廠自身造假,則是利益驅動。“尤其是非國有企業。”黃文說。 我國的污水處理行業蛋糕被切成多塊,有的是大型排水集團統一管理,有的由政府直接投資運營或承包給企業運營等。 大部分地區居民的污水處理費并不是直接交給污水處理廠,而是涵蓋在自來水費中,上繳地方財政。政府管理的污水處理廠每年根據運營情況申報所需費用,而企業模式的則由地方政府和企業簽訂合同,撥付費用。“作為提供公益性服務的單位,我們首先要保證出水達標,在這個前提下節約成本。”張小明說。 污水處理行業利潤空間并不高,安徽某縣城的建設局副局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污水處理廠免費為使用自備井的居民處理污水,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成本超出污水費。四川某縣的污水處理廠副廠長也稱:“每噸收費三毛五,成本卻超過一塊錢,只能靠政府補貼差價。” 顯而易見,對于以營利為目的的污水處理廠來說,多報水量就能多拿補貼,水質造假就能降低成本。 管網缺口“不是技術問題” 作為參編“十二五”規劃的專家之一,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副總工程師杭世珺說自己對于管網建設已經“呼吁了很多遍”。 多位業內人士表明,污水真正得到處理,讓老百姓感覺水變清了,首要問題是解決管網問題。“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只是解決了收集到的污水對環境污染問題,沒有收集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水環境的污染總量沒有得到控制。”杭世珺說。 管網建設是污水處理的焦點。 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雨污合流制,雨量過大時,雨污合流水就有一部分溢出管網,進入水體。“西方也普遍是合流制,但是德國修建了4萬多個調蓄池,等雨停了之后,再慢慢處理。”王洪臣說,“很多事,看的明白,做的難。” 管網建設資金要求高,往往是建設污水處理廠的3-5倍。僅為了“五街一鎮”的管網截污改造,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就計劃投資4億元。而在老城區,則面臨著更大的拆遷成本,北京的老城區甚至還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管網。 不同于污水處理廠有盈利空間,管網修建也難以吸引外資。“資金回報率不高,拆遷成本不可預計,工程工期長,協調工作量大。”一位環保公司的管理人員說。 國家對于管網一直有補貼政策,“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就設立了專項資金用于污水管網建設。“但管網是地下的事情,不像綠化那樣看得見,容易被忽視。”一位老專家感嘆。 2011年9月,國家審計署公布了《9個省市2010年度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專項資金審計結果》,浙江、重慶等地的污水管網建設重復申報或閑置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有的甚至將專項資金用于出借、股權投資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等支出。 2011年5月,財政部和住建部又下發了“十二五”期間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按不同比例予以補助。“所以說,投資不是問題,還是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王洪臣說。 杭世珺在地方調研時曾深有體會:“zui初中央資金只補助到設于主干路的污水一級干管,其他資金要求地方配套,地方政府說沒錢;后來中央補助到二級管道,但是三級管道和戶線的配套資金地方政府仍然有困難。因此污水處理廠雖然建成了,但是處理水量不足而成為曬太陽工程。” “這不是技術問題,不是技術問題。”她反復強調。 名詞解釋 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又稱化學耗氧量,簡稱COD。是利用化學氧化劑(如高錳酸鉀)將水中可氧化物質(如有機物、亞硝酸鹽、亞鐵鹽、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據殘留的氧化劑的量計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氧量(BOD)一樣,是表示水質污染度的重要指標。 |